2025年10月9日至11日,资源管理系2024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在专业教师团队的带领下,赴唐山揽月湾、潘家口水库、娄子山水库、鹫峰山等多地开展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习以“走进真实地理环境,构建系统认知思维”为目标,通过实地考察与理论结合,助力学生掌握不同地貌单元特征,理解人地关系动态变化,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实习首站聚焦唐山海岸与湖泊地貌。师生先后前往揽月湾、盐生植物园与曹妃湖,围绕“海岸塑造与生态适应”主题开展实践:在揽月湾观测典型海岸地貌,分析潮汐、波浪对海岸形态的影响;在盐生植物园辨识盐生植物种类,探究其对盐碱环境的适应机制;在曹妃湖考察湖泊水文特征,讨论湖泊生态与城市发展的关联。通过首日对海岸、湖泊与特殊植被的系统观测,学生将《自然地理学》中“水文地貌”“生态适应”等抽象理论与真实地理场景结合,初步建立了对水生与陆生地理环境关联的具象认知,为后续深入实践打下基础。

次日,实习队伍转战水库流域,深入研究“水库功能与流域人地关系”。师生先后前往潘家口水库与娄子山水库:在潘家口水库,重点考察水库类型、大坝工程结构及组成部分,分析水库在流域防洪、供水、生态调节中的综合作用;在娄子山水库,对比观测不同规模水库的水文特征与周边土地利用方式,探讨人工水利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通过两大水库的对比考察,学生不仅清晰区分了不同规模水库的结构差异与功能侧重,更通过分析“工程建设-生态变化-经济发展”的关联,将《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理论具象化,对人工干预下地理环境的动态变化认知进一步深化。

实习最终一站,师生前往鹫峰山开展山地地理系统考察,为本次实习画上句号。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学生结合地形图识别山地宏观地貌格局,在岩石观测点辨析岩性类型与构造特征,沿山地剖面记录植被垂直分异规律。鹫峰山的实习通过从宏观地貌到微观要素的逐层拆解,让学生将《自然地理学》的岩性构造知识、山地演化理论与植被分布规律融会贯通,打破了课程的知识壁垒,构建起对山地自然地理系统的立体认知框架,野外观察与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此次实习构建了“海岸-水库-山地”的完整地理观测序列,以“实地感知-理论印证-综合分析”的递进逻辑,让学生跳出课本框架,在真实地理场景中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从海岸带的潮汐动力与植被适应性,到水库工程的人地协调博弈,再到山地系统的要素垂直分异,每一处考察点都成为理论落地的“鲜活课堂”,推动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要素关联、过程动态、系统整体”的认知网络,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分组协作、野外记录规范、实时问题研讨等环节,也同步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科学观测素养与现场分析能力,为其后续开展城乡规划调研、区域发展评估等专业实践筑牢了基础。对于教师团队而言,此次实习不仅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更通过全程跟踪学生的认知难点、实践痛点,收集到大量一手教学反馈,为后续优化实践课程体系、调整考察路线与指导方式、完善“理论-实践-反馈”的闭环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进一步推动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