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至11日,资源管理系202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团队带领下,赴曹妃甸、迁安两地开展为期四天的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本次实习以“城乡发展与生态保护”为核心主题,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小组研讨,系统提升学生对人文地理要素与城乡规划实践的认知能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素养。

实习首日聚焦曹妃甸城市发展核心区。在曹妃甸城市馆,师生通过全息沙盘、动态展板系统了解曹妃甸从工业区到生态城的转型历程,重点分析了城市空间布局、产业规划与交通网络的协同设计情况。随后前往揽月湾,考察滨海景观带的规划建设,探讨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的融合模式。最后在曹妃甸码头,实地调研港口物流园区的功能分区、货物吞吐量及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理解临港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次日围绕“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展开调研。上午在曹妃甸湿地公园及曹妃湖,师生考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共同探讨生态廊道规划的实践路径。下午前往十里海河豚小镇,调研特色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了解河豚养殖、加工及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模式,重点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最后参观天妃宫景区,挖掘海洋文化和旅游规划的结合点,思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第三日实习队伍转战迁安市。在迁安市规划馆,通过三维模型和规划展板,系统学习迁安市“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分析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方案。随后在迁安市博物馆,结合历史文物与文献资料,梳理迁安从古代聚落到现代城市的发展脉络,理解历史文化对城乡规划的影响。之后前往金岭矿山和鑫达钢铁工业园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资源型产业的转型路径,重点分析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园区规划中的应用。

实习最后一天聚焦迁安市乡村与生态规划。在白羊峪,考察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的结合模式,分析古村落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开发的协调策略。随后在徐留口村,调研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实践,重点关注宅基地改革、产业融合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问题,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收集乡村规划的实际需求与建议。

此次实习覆盖了城市新区、生态湿地、特色小镇、工业园区及乡村聚落等多元空间,涉及城乡规划、产业转型、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数据收集和问题研讨,将《城市规划原理》《村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野外调研和规划分析能力,更深化了对“人地协调”发展理念的理解。教师团队通过全程指导与教学反馈,为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推动专业课程与区域发展实际的衔接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