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风清气爽,正是研思践学的好时节。为落实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9月10日,我校资源管理系组织50名师生走进国家3A级旅游景区鑫达钢铁工业园,开展了一场以“探寻工业绿色发展,赋能城乡规划实践”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此次实践不仅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延伸,更彰显了学校“知行合一、产教协同”的育人特色,为学子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产业与城乡共生关系的新窗口。

走进鑫达钢铁工业园的文化展厅,仿佛踏入了一座记录工业文明演进的“立体博物馆”。师生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在动态的企业发展图谱间缓缓穿行,沉浸式感受河北鑫达钢铁集团从蹒跚起步到行业标杆的蜕变历程。当听到企业在发展中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理念,将环保纳入核心战略时,同学们纷纷拿起笔记本记录,不时围绕“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企业绿色转型与区域生态规划”等专业话题展开小声讨论。展厅内浓厚的文化氛围与鲜明的责任担当,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优秀的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如果说文化展厅是“理论启蒙的课堂”,那么炼铁车间便是“视觉与认知的震撼现场”。当师生们走进炼铁厂,通红的铁水从出铁口喷涌而出,裹挟着灼热的温度与磅礴的力量,如一条奔腾的火龙划破车间,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探索热情。讲解员结合现场场景,从铁矿石的筛选、高炉的冶炼原理,到余热回收系统、废气净化技术的应用,层层拆解现代化炼铁的全流程。讲解员的介绍让同学们眼前一亮,“节能减排技术在城市工业区规划中,如何与周边居住区的环境防护距离进行科学匹配?”这一问题引发了许多同学进行讨论,专业的互动让现场氛围愈发热烈,师生们在“观察—提问—思考”中,将工业生产的“绿色逻辑”与城乡规划的“生态目标”紧密串联。

轧钢总厂的卷板产线,则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场“钢铁变形”的奇妙之旅。车间内,厚重的钢坯在轧机的“精雕细琢”下,逐渐褪去粗糙的外壳,从宽厚的钢块变成平整的薄板,最终如银色丝带般被卷成巨大的钢卷,等待运往全国各地。讲解员指着不同规格的钢卷介绍:“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市政桥梁、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是城乡建设的‘筋骨’。”这一幕让同学们倍感亲切——《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反复提及的“建筑材料特性与规划适配性”,此刻通过真实的生产场景变得触手可及。

实践研学返程途中,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收获,气氛热烈。带队教师江孝君老师表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强调‘在地性’与‘实践性’,此次鑫达之行,让学生跳出课本,在工业一线理解‘产业—城市—生态’的共生逻辑,这种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比课堂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创新思维,是学校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尝试。”同学们也纷纷表示,此次实践研学打破了对钢铁工业“高污染、高耗能”的固有印象,看到了工业绿色转型的可能性,更明白了城乡规划不仅是空间布局的艺术,更是服务产业发展、守护生态环境、助力民生改善的责任担当。

此次鑫达钢铁工业园研学实践,是唐山师范学院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动缩影。未来,学校将继续立足区域产业特色,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搭建更多“课堂连着产业、理论对接实践”的育人平台,引导学子在知行合一中锤炼专业本领,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涵养使命担当,让青春力量在城乡振兴的壮阔蓝图中绽放光彩,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规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