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管理系成立于2006年,由原物理系地理科学专业和政史系旅游管理专业组建而成。现有地理科学、旅游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4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最早可追溯于1987年创办的地理教育专科,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22年首次招收公费师范生;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2003年,200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办于2008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办于2015年,在校生1200余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获批河北省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校级虚拟教研室,地理科学专业获批校级一流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获批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获批校级虚拟教研室。

资源管理系现有地球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与测量、地质与气象、土壤与生物、无人机6个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唐山市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唐山市城市生态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唐山师范学院分中心3个实验教学平台。拥有全站仪、水准仪、RTK、无人机、无人船等硬件设备百余台,价值900余万元,拥有ArcGIS、SuperMap等专业软件100余套。

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专任教师52人,博士27人,硕士23人,拥有海外教育背景教师5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5人,唐山市优秀教师3人,唐山市优秀社科青年专家1人,唐山市“凤凰青年人才”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教师学缘结构来源广泛,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一支师德师风优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优化、协作创新进取的教师队伍。

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近5年,资源管理系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市厅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积极开展课程建设,获批省级创新创业课程立项3项,建设有《地球概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2门。

资源管理系立足学科前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发掘专业资源优势,凝练形成了湿地保护与修复、区域生态与规划、脆弱生态保护与修复三大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年来,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1项,获批经费75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获批经费20.7万元;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获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批其它各类市厅级科研项目70余项。近5年来,教师发表各级各类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CSSCI、CSCD等收录的高级别期刊论文20余篇。

资源管理系秉持服务地方发展理念,主动对接西部地区发展需求,先后承接新疆且末县、西藏阿里地区等多项横向课题,围绕盐碱地治理、土壤样品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立足唐山,面向京津冀,围绕资源开发、生态修复、旅游服务等领域承接多项横向课题,累计到账经费达200余万元。

资源管理系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特色,构建校政-校企-校校协同的产学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50余家。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精神培养。近年来,学生在河北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创新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河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竞赛中屡获佳绩。

资源管理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唐山、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主动适应国家、地方教育改革及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理与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成为冀东地区重要的地理师范教育和各类城乡规划、地理信息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数据统计至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