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至26日,资源管理系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团队的带领下,赴遵化市鹫峰山、迁安楼子山水库、迁西潘家口水库以及曹妃甸湿地,成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习聚焦任务目标,采用项目化方式开展,旨在贯通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实地观测-问题探究-综合分析”的递进式学习模式,着力提升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认知水平,锻炼其野外调查、空间分析与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习首站位于遵化鹫峰山。师生围绕"山地自然地理要素综合考察"主题开展系统实践。首先讲解了鹫峰山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并根据地形图分析了鹫峰山的地貌特征,随后在岩石构造观测点,重点辨识了片麻岩、花岗岩等,以及其中发育的剪节理与张节理,通过对比其形态特征,掌握节理性质判别技能。在坡地沟谷观测点,记录了崩塌形成的倒石堆,并观察了沟谷从幼年期到老年期的完整演化序列。在舍身台观测点,结合地形图识别出"三山夹二川"的宏观地貌格局,理解构造对地形控制作用。

鹫峰山实习通过从宏观格局到微观特征、从静态物质到动态过程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将《地质学基础》《地貌学》《土壤地理学》等多门课程理论融会贯通,构建了对山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立体认知。

次日,实习队伍转战迁安楼子山水库与迁西潘家口水库,聚焦“水库功能与流域人地关系”研究主线。在楼子山水库,师生重点考察了水库大坝工程结构、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分析了水库在供水、灌溉等方面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大家了解了水库的发展历程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在更为宏大的潘家口水库区,实习内容进一步深化。在这里,学习重点转向了水库类型的系统划分、水库的组成结构及其在流域中的综合作用。随后同学们观察了水库大坝、泄洪道等主要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对水库的认识再次深化。

实习终点站曹妃甸的考察分为两个阶段。师生首先在曹妃甸海岸带开展"海岸地貌与潮汐作用"专题学习,实地观测了典型的淤泥质海岸,辨识了潮汐作用形成的微观地貌,分析了波浪和潮流对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并深入探讨了潮汐规律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影响。随后来到了曹妃甸湿地,是东北亚内陆与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师生以“湿地生态过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议题,徒步穿越芦苇荡与盐沼地带,辨识了碱蓬、柽柳等典型湿地植物,观察记录了鸟类栖息地环境特征。与此同时,同学们深入分析了围垦、养殖、旅游等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与空间格局,并就湿地保护与区域开发的协调路径进行了讨论。

此次为期三天的综合实习,构建了从山地-水库-湿地的完整地理空间序列,涵盖了地貌、水文、生态、经济地理等多个核心领域。学生在真实的区域环境中,综合运用了多门专业课程所学,不仅熟练了野外判断的基本功,更在解决“人地关系协调”这一地理学核心命题上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教师团队亦通过全程指导,持续收集教学反馈,为优化实践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理论与区域实际更紧密结合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