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9日,资源管理系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共5个班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前往迁西凤凰上、迁安山叶口、滦河入海口开展了为期3天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习以深化专业理论与实践融合为目标。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专业基础,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并提高地理实践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迁西凤凰山作为本次实习的首站,以典型的山地地貌和地质构造为天然课堂。师生围绕“构造运动与地表形态演化”主题,系统开展了地质剖面观测、岩石矿物鉴定及地形图判读等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断层、褶皱等地质遗迹,学生直观理解了燕山造山带的演化历程。

迁安山叶口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太古界迁西群与元古界长城系的接触界线和独特的远古海底地貌遗迹为特色,成为本次实习中地质科学与人文地理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师生聚焦“地质遗迹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课题,通过实地调研砾岩地貌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区域交通、客源市场等实际情况,探讨了地质科普教育与生态体验相结合的可行路径。

滦河三角洲的实习以河口地貌与水文自然地理过程观察为核心。师生沿潮间带实地考察滩涂沉积特征,辨识波浪、潮汐作用形成的沙脊、淤泥质潮沟等地貌形态。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沉积物颜色、质地差异,分析河流搬运与海洋动力共同作用下的物质分选规律。结合历史地图与卫星影像,讨论滦河改道对三角洲岸线变迁的影响,观察芦苇、碱蓬等盐生植被的分布与微地形的关系。在典型剖面处,学生动手绘制地貌素描图,采集贝壳堤样本,直观理解海岸带地貌的动态演化过程。

本次自然地理综合实习通过山地构造、河流地貌、海岸演化三大模块的沉浸式学习,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认知链条。学生在岩石层理观察、流水侵蚀地貌辨识、河口沉积特征分析等实践中,将《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理论转化为对真实地理环境的解读能力。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地质剖面绘制、地貌演化推演等任务,既强化了野外调查基本功,也深化了对“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核心理念的理解。教师团队同步开展教学反思,优化“野外实习-课堂复盘-成果转化”闭环模式,为后续课程改革提供实证依据。